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玩家必备攻略“多乐跑得快小程序私人场开挂”其实确实有挂热点,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 ,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希望通过文章内容介绍对各位有所帮助 ,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一、什么是游戏挂?
1.打开手机桌面微信APP,进入微信主页。
2.下拉微信主页,找到四川麻将小程序。注意:没有小程序利用的 ,可在上方搜索小程序 。
3.点击进入四川麻将小程序,选择右上角商城,点击打开。
4.选择道具 ,找到防作弊卡,点击耗损10颗钻石购买即可知道手机麻将别人用挂没。
二 、游戏挂介绍?
游戏(英文: Game)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 。它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 ,在一些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但同时这种行为方式也是哺乳类动物或者灵长类动物所需的一种降压减排的方式,不管是在出生幼年期 ,或者发育期,成熟期都会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
合理适度的游戏允许人类在模拟环境下挑战和克服障碍,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 、训练技能、培养规则意识等 ,但大多游戏对人于实际生活中的进步作用非常有限。
按游戏的载体区分,游戏可分为电子游戏和非电子游戏,游戏种类还有团体性游戏 ,桌面游戏以及野外生存游戏等 。
三、游戏挂怎么操作?
操作使用教程:
1.您好:手机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安装这个软件.打开.
2.在”设置DD辅助功能DD微信麻将开挂工具 ”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 ”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 ”和”连接软件”均勾选 ”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 ”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 ”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5.保持手机不处关屏的状态.
6.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首先确认你是智能手机(苹果安卓均可).其次需要你的微信升级到新版本.
四 、游戏挂结论?
亲,微乐免费房间可以开挂,通过添加客服微信安装这个软件.打开.
2.在”设置DD辅助功能DD微信麻将辅助工具”里.点击 ”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 ”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 ”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 ”.(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 ”.(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5.保持手机不处关屏的状态.
6.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首先确认你是智能手机(苹果安卓均可).其次需要你的微信升级到新版本.
7.亲,微乐免费房间可以开挂,但是开挂要下载第三方辅助软件,微乐的开挂软件,名称叫微乐开挂软件
中国茶道与儒学思想
茶树生长在山野之中,察山川之灵气,得天地之精华 ,具有独特的察性,被人们视为“草木之灵者”而备受钟爱。身为灌木,默默生长在山野丘陵 ,寒冬不凋,四季常青,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云遮雾罩 ,绿色的叶片总闪耀着光亮。它既不似苍松迎风而掀怒涛,也不像翠竹临空摇曳而引人注目,天然地富有谦谦君子之风 ,为装点锦绣河山,为造福人类而默默奉献 。
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 ,使人提神醒脑而不过度兴奋以至迷惘、狂躁。早在庸代,裴坟在《茶述》中就指出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 ,其用涤烦。”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诗中也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心灵味,本自出山原 。”出自山原的茶叶 ,天然具备精清、浩洁 、雅静的品性,微寒、味醉的特性,与一般烈性饮料大不相同,饮后会使人更为宁静、冷静 、闲静。因为它对人类文明进程所发挥的作用 ,曾被誉为“智慧的静穆”。饮茶的这种效应,也体现在茶艺操作的过程中,使得茶艺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这一现象自然会引起儒家的注意和重视 ,因为与其学说思想有共通之处。
濡家是由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苟子等人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析学思想体系 ,至西汉武帝时期,罢RLl百家,独尊儒术 ,给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困的正统哲学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观的核心 ,对他们人格理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濡家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作为他们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孺家积极人世的思想使得古代文人非常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高度重视人们道德教化和人格理想的建设。儒家认为人格、道德的建立要从自身做起 ,然后推己及人去影响社会、改良社会 。即先要修身 、齐家完善自己,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因此也使儒家具有较强烈的功利思想,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 ,也常常要赋予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当他们介人茶事活动中,很快就发现茶的特性与儒家学说的主要梢神是很接近的,是儒家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理想载体 。他们不但自己陶醉于茶事之乐 ,而且还要使之发扬光大,推向社会,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 ,同时也受到儒家教化的熏陶。
儒家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相对于游牧社会而言,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属于静态的 ,农耕文明是一种静态的文明,因而儒家哲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静。《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正义曰:“言人初生,未有情欲 ,是其静察于自然,是天性也 。”所以儒家认为静是人的天性。因此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 ,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一开篇就强调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儒行》也说:“儒有澡身而浴德……静而正之。”疏曰:“静退自居,而寻常守正 。”《沦语·雍也》又说:“仁者静。”注曰:
“无欲故静。”疏曰:“一仁者本无贪欲 ,故静 。”可见儒家很强调静的作川。孺家不但以静作为修身养性、澡身浴德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还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的智慧渠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曾主张“闲和、严静 、趣远”的高逸境界 。这里的“静”与“和”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儒家之“静”。北宋理学家程颇在《秋日偶成》诗中也写道: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
富贵不淫贫戏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以静观之态与四时万物(包括众人)沟通.是典型的孺家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宋徽宗就发现茶叶具有这个难得的特性 ,他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之为物”其品性和功效之一就是“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即冲淡闲洁的茶性和高雅的神韵会将人们最终导人“静”的境界。孺家的艺术观也就由此而导人茶道精神中去。
茶叶的平和、冲淡、闲洁的特性很早就被儒家文人们所注意,并将之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 。如北宋文人晃补之在《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中就说:“中和似此茗 ,受水不易节。”比喻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节,如同珍贵的名茶,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
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 。孺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心不为各种感情所冲动而偏激,处于自然状态 ,就是中。感情发泄出来时又能不偏不倚,有理有节,就是和。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 ,
能达到这种状态,自然会天地有序,万物欣欣向荣。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 。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和”也就是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 。它涉及世间万物 ,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因此“和”也就成为儒家礼仪中的最高原则 ,故《论语·学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记·儒行》也指出:“礼之以和为贵。”疏口:“濡者用之,则贵贱有礼而无间隔,故云‘以和为贵’也 。”
《周礼·辐人》说:“和则安。”《丰L记·乐记》则说:“和 ,故百物不失。”“和,故百物皆化 。”《周易·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疏日“圣人用之,上以和协顺成圣人之道德 ,下以治理断人伦之正义。”可见,“和”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极为突出,它扩展到社会文化范畴 ,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中和 、和谐、宽和、和勉 、和合、和光、和衷、和平 、和易、和乐、和缓 、和谨、和煦、和雾 、和售、和羹、和戎 、交和、和胜、和成等诸多概念 。这些思想意识在儒家文人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当他们在沏泡其性中和的茶叶时 ,会产生联想和共鸣,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茶艺操作中体现出来,自然就会反映到茶道精神的观念中去。
儒家不但将“和”的思想贯彻在道德境界中 ,而且也贯彻到艺术境界之中,并且两者是统一的。但儒家总是将道德摆在第一位。他们首先要求自己保持高洁的情操,然后在茶事活动中刁‘能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境界 。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 、茶具的使用,还是品饮过程、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 ,都要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中和风韵。儒家也就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天理的途径③。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廉’‘俭’‘美’‘乐’‘静’等意义 ,而且涉及天时 、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道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
山上可证,“和”确实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也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雅是在“静”“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气质,或者说所体现的一种神韵。它也是中国茶艺及茶道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 。
江西姿源茶艺的(文士茶),讲究的就是“三清”“三雅”。“三清”是指汤清 、气清、心清。“三雅”是指境雅、器雅 、人雅 ,也就是品茗的环境要幽雅,泡茶的器具要高雅,品茗的人士要儒雅 。⑤福建安溪“功夫茶”所追求的精神理念是“纯、雅、礼 、和”,其“雅”的具体内涵为:“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 ,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⑥各地的茶艺演示也大多体现这一特点 ,如湖南医科大学茶艺队所编创表演的《清明雅韵》茶艺,表现的是一群明清时期的大家闺秀在一边弹琴吹箫一边品饮香茗,非常文静典雅。用“雅韵”作为标题 ,可见编创者也是认为中国茶艺的神韵就是“雅” 。
显然,茶之“雅”与儒家学说所讲究的“雅”有共通之处,因而儒家将茗饮称为“雅尚”。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就说过:处于太平盛世的“缙绅之士 ,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 ,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雅是濡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儒家的许多著作经常喜欢取名为雅,《诗经》有大雅、小雅,经书有《尔雅》《广雅》《尔雅》:“雅 ,正也。”雅的本意包括正确、高尚 、文明、美好、规范等内涵,与雅组合在一起的词语全都是褒义词,如:高雅、儒雅 、典雅、文雅、风雅 、幽雅、优雅、闲雅 、清雅、淡雅、素雅 、秀雅、古雅以及雅观、雅驯 、雅量、雅致、雅洁、雅尚 、雅鉴、雅嘱、雅志 、雅言、雅趣、雅正 、雅号、雅人、雅士 、雅意、雅座等。雅的对立面就是“俗” 。与‘’俗”组合的词语多半是贬义词 ,如俗气、俗套 、俗子、俗人、庸俗、粗俗 、恶俗、陋俗、鄙俗 、俗不可耐等。
孺家最忌俗,“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认为俗人是不大懂得品茶,不会欣赏茶的芬芳。《荀子》对“俗人”的定义是:“不学问,无正义 ,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即不学无术、不讲正义、唯利是图者就是俗人。即使是读过书有文化的儒者,如果品格低下 ,心术不正,胸无大志,(荀子》也称之为“俗儒”。一沽“俗”字,就不能成为茶人 。明代屠隆(考梁余事》卷三“茶笺”曾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 ,犹汲泉以灌篙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 ,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在儒家看来,俗人不懂品饮之道 ,只有脱俗的雅士才能成为茶人。或者反过来说,品茗实践(茶艺)可以使人脱俗 、文雅、高尚,因而儒家就特别重视饮茶之道 。这是因为濡家不仅是将“雅”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目标 ,而且更重视将“雅”普及于社会群体,以提高大众的道德修养,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品茗之迸。最典型的就是唐末刘贞亮《茶十德》中所指出的:“以茶利礼仁 ,以茶可雅志(心),以茶可行道。”赖功欧先生对刘贞亮的“雅志”说给予很高评价:“‘以茶可雅志(心)”’乃古今绝妙之提法,非通儒无以出此命题,非高道无以出此概念 。‘雅’与‘志’一联结 ,生发出许多极有意义的思想,这无疑首先是因为它与濡家的人格思想发生了最为直接的联系。”⑨
“志”在孺家经典中是指人格精神趋向于一个较恒定的、具有真正价位的目标。同时,“志”又是“道”的体现 ,是心之本体 。所以孔子提侣“志于道”。“立志”就是意味着“至诚一心,以道自任”。的孟子认为不动心就是“持其志”,“不动心有道” 。“志”作为人道 、性理的负载者 ,既是个体与群体亲合的心灵纽带,又是保持个体相对独立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柱石。而从个体的人来看,“志”又与人的后天修养密切相关 ,因而就有一个“养志”的问题。孔子提出’‘隐居以求其志”,孟子称赞过曾子善养志,至宋二程开始形成“养志说” ,认为天理本存于心,所以主张养 。人而无志,则类于禽兽,故需大力培育、养护。儒家的养是指自律的意志的锻炼 ,着重以至诚之道养其志,使人的品格更加高雅、圣洁,即通过“熏陶德化”来建立儒家的理想品格。在长期的品茗过程中 ,儒家自然会发现品茗实践和茶道精神的形成正是“雅志(心)”的一种理想途径,以茶之雅来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与人性相契合 ,使茶道与人道相交融。于是由茶性之雅到茶艺之雅,再到茶道之雅,最后造就茶人之雅 ,这是孺家对中国茶文化的一大贡献 。第二节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
道家与茶的关系历史久远,至少可迫溯至汉代。《茶经·七之事》中开列历代茶人名录时,指出:“汉:仙人丹丘子 、黄山君。”又引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针 ,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说明汉代的一些道士们经常服用茶叶以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因为他们早就发现茶有“轻身换骨”的功效。(茶经》又引《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如山采茗,遇一道士 ,牵三青牛,引洪至爆布山,曰:‘子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 ,常四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LVP牺之余 ,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人山,获大茗焉。”将大茶树的发现归功于道士的指引 ,也表明道家与茶的关系历史久远 。道教强化了“道”的超越性和绝对性,变成无限力量,与茶关系也非常密切 ,在修炼中饮茶以图“轻身换骨”,在道教的坛蘸中就有一道“献茶”的程式。
道家不但在茶叶的药用和饮用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中的“静”“和”“清”等观念,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道家来说 ,“静”更是其重要哲学范畴 。与儒家一样,道家也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 ,人如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
讲究去杂欲而得内在之精微。如(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 ,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老庄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 ,静即生命之复原 。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人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 ,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
《庄子·天道》又说:“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 。”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 ,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地,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人静”,将“人静”视为一种功夫 ,也是一种修养,只有素朴虚心,静养人生 ,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达到“无我”境界。老子(道德经)中经常提到“静”,如:
孰能浊以静之徐生?(第十五章)—谁能够以静制动 ,让浊流徐徐渐清?
静为躁君 。(第二十六章)—沉静克服浮赚。
不欲以静,天下自归正。(第三十七章)—寡欲则心静,天下自安定。 静胜操 ,寒胜热 。(第四十五章)—静能克服躁,寒可降温。
圣人曰:我好静,而民自正。(第五十七章)—圣人说 ,我好静,则民风自正 。
化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第六十一章)—善居其源者 ,常以静胜猛,而柔静之道则在于谦下。
《庄子》中也经常强调“静”的作用,提出“静而圣 ,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意思是:心灵静止下来,就能成为玄圣;自然感动 ,就是天下圣主;无所作为而顺应自然,便是天下之至尊,就是朴素 ,就是人生之最高境界。又如: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在宵))—不外听 ,不外视,抱守精神,处于清静 ,形体自然康健。一定要宁寂 、清静,不要劳累你的身体,不要耗费你的精神,这样就可以长生。
静而与阴同德 ,动而与阳同波 。(《天道》)—静时和阴气同隐寂,动时和阳气同波流。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 ,一心定而王天下。(《天道》)—动时如天运转,静时如地寂然,一心安定而天地正位。 必齐以静心 。(《达生》)—必定斋戒来静养心灵。
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扰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镜也 。(《天道》)—水面静止时可以清楚照见须眉,水的平面也合乎测
量标准,可以让大工匠取法。水面静止时 ,还会显得明亮,何况是人的粉神呢!圣人的心是清静的,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
由此可见 ,“静”确实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他们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自觉和不自觉地融人到茶事活动中去 ,也会为茶人们所吸收而成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丰富营养。“人们一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 、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 。也就是说 ,决定了一种文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
所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品茗艺术境界的影响尤为深刻 。“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醉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 ,一切都要极其自然而真挚。因而必须先行‘人静’,洁净身心,纯而不杂 ,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仅‘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 ,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公
由此可见,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静”的形成,与道家学说中“静”的观念 ,关系极为密切。
“和”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就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源,人类之本 ,由它衍生万物 。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特性,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本为一体 ,其性必然亲和,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 ,故贵在守和”。在第五十五章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日明 。”意思是均和为天地之常道,能知常道 ,就是明悟。第五十六章提到:“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韬光蓄势,明而不耀;安身尘世 ,洁而不傲 。老子思想中的“和”,不仅体现了自然运动的客观规律(“充气以为和”),也是为人处世与修身养性的原则(“和其光”)。也就是说 ,“和”既为自然之常道,也应为人生之常道。因此,知“和”就是要求同于常道(“知和曰常”) ,而求同于“道”者,才能真正明悟人生的意义(“知常曰明”) 。
可见,“和”确实是道家哲学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与儒家相比,儒家的“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与和美。道家则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强调要“法天顺
地”,将自己融人大自然中去,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道家的“和”是与“静”连在一起 ,(庄子·缮性》在描摹远古社会的情景时说:“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惊 ,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 ,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 ,莫之为而常自然。”在《庄子·山木》中说:“一上一下,以和为最。”这里的“和”是指以顺应自然为原则,与天地协和 。
所以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 ,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遂将它作为迫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载体和一种易于常人操作掌握的手段,于是道家之道也就与品茶之道非常和谐地融在一起。同时 ,道家的“和”与儒家的“和”也因为有共通之处而产生互补作用,在儒生的脑海中产生共鸣,而为其吸收消化 ,故道家的“和”也就融人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之中,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核心的思想内涵。
此外,“清”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老庄著作中也常提到“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老子)第三十九章)—天为一体,有序乃清。
谓天无以清 ,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老子》三十九章)天不清将倾裂,地无以宁将崩坏。
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清静无妄,天下归正 。
《庄子》中也承继《老子)的“清”:
天无为以之清 ,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至乐))—苍天无为却自然清虚明激 ,大地无为却自然浊重宁寂,天地皆无为,万物就自然变化生长。
缘而葆真 ,清而容物。((田子方》)—顺应外物而能保有真性,心境清寂而能包容外物 。
水之性,不杂则清 ,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刻意))—水本性,不含杂质就会清激 ,不去搅动就会平静,但是闭塞而不流动,也不会清激;这是自然所赋予的现象。
“清”有清寂 、清静、清净、清虚 、清明、清纯、清澈 、清醇、清淡、清高、清寒 、清朗、清丽、清廉 、清凉、清亮、清冽 、清爽、清心、清新 、清雅、清逸、清莹 、清幽、清湛、清真诸义,道家经常将“清”与“静”连在一起 ,如“清静为天下正”“必静必清”等,用以表达经过修行得道后的一种清虚明澈的精神状态 。它与茶人所追求的品茗意境有共通之处,如唐代皎然茶诗的“再饮清我神” ,裴坟的《茶述》序指出茶的特性是“其性精清”。崇信道教的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强调茶的功效是“致清导和”,并把饮茶习俗称为“清尚”。同样崇信道教的朱权在《茶谱》的序中也是非常看重这个“清”字的:“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 ,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 。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 ,其惟清哉。”一般的茶学家也很重视这一特点,如明代的徐}}(茗谭)指出:“茶事极清。”黄龙德《茶说》认为:“品茗最为清事 。”蔡复一(茶事咏)也说:“茶神清如竹。”
因此当代的品茗艺术都强调“清”的特性,除了要求水清、茶清 、器清、境清之外 ,还要求人清、心清。如江西赘源(文士茶)就强调三清:汤色清 、心境清、气韵清 。一些专家学
者在概括中国茶道精神时也常常提到“清”。如吴振铎的“清、敬 、怡、真”,周渝的“正、静 、清、圆”,程启坤等“理、敬 、清、融”等,这些都说明道家思想对品茗意境及茶道精神的确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