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瑞图(1576-1641) ,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 。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 。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 ,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
2、林则徐:福建侯官县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 ,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 、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 。官至一品 ,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 ”之誉。
3、同时 ,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 、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严复(1853—1921) ,小名体乾,初名传初,后改名宗兴,字又陵 ,再改名复,字几道,生于1853年福州侯官(今福州)的一个中医家庭 。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的原因1、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 ,他的书法成就受到后世的高度赞誉。 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唐朝的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这反映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 书法家的成就评判标准在于他们对书法发展历史的贡献 ,而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漂亮与否。
2、王羲之对书法的痴迷与精湛技艺广为人知,故被后世尊称为“书圣”,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崇高地位。 《兰亭序帖》据说是在醉酒状态下创作 ,其中的每个字都充满力量与美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醒后,他虽多次尝试重写 ,却始终无法超越原作。
3 、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主要是因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他最初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汲取了多种书法风格的精华 ,深入研究各种书体,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雅流畅的书法风格,开创了新的书风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元代文学极具“反抗性 ”?原因跟第一点相同,就是“时运” 。从南宋开始到元朝初期,是抗拒“意”的。书法家若想抗拒宋时书风 ,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论,而非只在嘴上抗议。方法论是什么呢?回归晋人,回归二王!代表人物就是赵孟頫 。从当时诸位名家的取法来看 ,几乎都是学的二王体系,即便参考唐人,也是二王体系一路的唐人。
一般说来 ,元代文学中少数诗词、古文,多数小说 、散曲、杂剧、南曲戏文等等中的一个共同东西,就是或多或少反映出来了那种同情民生疾苦和抗议民族压迫的忧国忧民思想。这个思想是蒙古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和疯狂奴役劳动人民的必然产物 。但是诗词 、戏剧等除开这个共同点以外,也还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金、宋兴亡的历史变革 ,社会生活的动荡,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文人的内心愤懑也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这种社会思潮在一些文人身上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压抑状态:表面上嬉笑怒骂 ,或嘲风弄月,或醉情山林,而内心中却积蓄着无限的愤懑和不满 。
元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尤其是杂剧,反映了深受压迫的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反抗精神,赋予了元代文学深刻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与此同时 ,元代社会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以及腐败的官僚体系,再加上民众反抗斗争的频发,这些社会矛盾和斗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一背景下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下降,他们不得不投身于民间文学创作,成为书会才人 。
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最直接地同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有关,而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和制约的。一方面 ,忽必烈实行以汉法治汉民,继承了唐宋以来封建统治的经验,辅之以蒙古族的务实作风 ,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统治是巩固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 ,统治者是有信心的。
什么叫“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意思是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依然蕴含着光芒。拓展知识:“在涅贵不淄 ,暧暧内含光”出自东汉崔瑗的《座右铭》 。崔瑗,字子玉,东汉涿郡安平人 ,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
这句话是由崔瑷《座右铭》中写到。意思是指表面上看着黯淡无光 ,其内部的依然蕴含着光芒 。“暖暖内含光 ”出自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座右铭》。全文共共20句,100字。原文如下: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污浊的环境中贵在不被玷污,保持内在的光辉 。在表示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涅在这里指的是污浊的环境或者困境;贵不淄指的是贵在不被玷污 ,保持内在的纯洁,暧暧内含光中的暧暧是暗淡的意思,内含光则表示内在蕴含着光芒或智慧。人处在一种污浊的环境中贵在不被玷污 ,保持内在的光辉。
原文表述为: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清洁,表面看似暗淡无光 ,但内在却蕴含着耀眼的光芒。它传达的深层含义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真正有品德和才华的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被外界的污浊所影响。
“暖暖含光”非成语词汇,为汉语词组 ,出自程伟的《人生何为》一书,原文是: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表面上暗淡无光 ,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意思是:处在污浊的环境中,贵在不被污浊所染,有才德的人 ,光芒内敛,只求内在充实,不求表面的虚荣 。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掘墓偷艺钟繇是东汉末年人 ,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 ,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 、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 。
故事一:羲之书扇 王羲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一次,他路遇一位卖扇的老婆婆 ,老婆婆的扇子因缺乏装饰而无人问津。王羲之遂答应为扇子题字以助其销售 。他在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并告诉老婆婆,这些字是王右军所写。果然 ,扇子因他的墨宝而抢手,一箩竹扇很快售罄。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 ,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这个故事成为了“入木三分 ”这个成语的由来。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 ,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 。
王献之,王羲之之子,自幼随父学习书法。一日,王羲之突然抽走王献手中的笔 ,却未使其松手,惊叹于献之对笔的掌控力。羲之称赞献之将来必成书法大家。然而,苏东坡认为 ,羲之之所以赞,是因为献之写字专注,而非仅因其握笔之力 。 清初书画家郑板桥 ,原习各家书法,却未得赏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